入世與出世

 

入世: 體驗人生 (紅塵打滾之人)

出世: 出塵,遠離世間煩憂的人生 (修行人)

 

兩者都可以是態度,也可以是表現出來的行為

 

讓我們做個行為的組合來觀察自己

 

 

入世 (內在態度)

出世  (外顯行為)

入世   (外顯行為)

 

 

出世  (內在態度)

 

 

 

 

這樣的組合,會形成什麼樣的結果?

 

  1. 入世 (內在態度) +入世  (外顯行為) = 不相信人世以外的世界,相信人只有一生,把握當下,不去想身後之事。

 

  1. 入世 (內在態度) + 出世(外顯行為) = 有些人,很在意世間的一切,但在某些無可奈何的情況下,因為爭不了,也無法爭,只好選擇放棄,但是心裡又放不下。

 

3 出世 (內在態度)+ 入世 (外顯行為)  = 有世間者,在人世間,專心致志的成就自己既定的角色,但是處事上,不爭不寵,做自己該做的事,盡自己該盡的責任。也有出世的出家人,為了堅持慈悲心情,入世間為悲苦人間服務,為減輕世間人們的痛苦,協助離苦得樂,為大乘佛。

 

4出世  (外顯行為) + 出世  (內在態度) =有些人,遠離社會紛爭,一開始就不想在這紅塵世間打滾,崇尚非世間情的空靈世間,寧願不結婚,不爭、不取、部奪,以前看過電視上報導,日本曾經有人至無人小島獨自生活,不用電、不用自來水,依憑著與大自然的互動生活著,沒有華服,依然自得,為小乘佛。

 

你是屬於哪一類的呢?

 

依我看,第二類人是最辛苦的,內心很入世,但是因為生活中的挫敗感,選擇了逃避策略。其實,人生沒有失敗者,失敗者是自己對自己的定義。

 

人是一個個體,個體的感覺與反應決定了自己的定位~

 

例如: 一個人往你身上潑了一杯髒水 (也可以是批評的口水),典型的反應是憤怒、悲羞與忿忿不平,或者想著如何反擊。

 

但是,反過來想,你決定了你如何反應與思考

 

退一萬步想,或者以對方的角度來想,他會做出這樣的事情,背後也有它的原因,不是嗎? 也是因為忿忿,因為不公平、不正義、欺瞞等等~~

 

厚黑學以及學習型行為教我們的,都是在說be adaptive, 也就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自我變化與更新,不做典型的反應,而要有跳脫典範,更能在環境中生存的反應。

 

所以佛家人喜歡說,慈悲心啊 慈悲心其實就是教我們,用對方的角度去想想,以慈悲的念想去想對方,或許對方就沒有那麼可惡,我們也沒有那麼可憐~ 後續也就沒有那麼難以收拾的結局會出現~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briya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