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釋疑 - 虛與實 學佛與解離

 

學佛過程中,如果學到靜坐與禪坐,就有解離的議題需要先理解,或說釐清。為什麼要理解?有些人可能從頭到尾沒有這個問題,但有些眾生,精神上,因為自小不斷受苦,不知不覺中,可能會以解離的方式迴避痛苦例如受到家暴的孩子、婦女、或因為學習而精神壓力太大的學生、甚至是研究人員,在受到痛苦的過程中,想像自己不是自己,想像受苦受報的不是自己,而是肉體,靈肉分離,這就是解離,有時會因此產生多種人格的問題。這是可憐的眾生,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,因為不知如何處理自己眼前的問題,沒有這個能力與心力,只好使用最簡單的充饑畫餅,解決問題的方式,一但有用,眾生會不斷的使用,看似充滿創意與想像力,但終究問題是沒有解決的。

 

心量其實是無限的,人的心,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收錄的「華言第四會」所描述:

 

華言第四會,夜摩天宮,無量菩薩來集,說偈讚佛。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,遍觀十方而說頌言:

譬如工畫師,分布諸彩色。虛妄取異相,大種無差別。大種中無色,色中無大種。亦不離大種,而有色可得。心中無彩畫,彩畫中無心。 然不離於心,有彩畫可得。彼心恒不住,無量難思議。示現一切色,各各不相知。譬如工畫師,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,諸法性如是。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。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如心佛亦爾,如佛眾生然。應知佛與心,體性皆無盡。若人知心行,普造諸世間。是人則見佛,了佛真實性。心不住於身,身亦不住心。而能作佛事,自在未曾有。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。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

 

我們僅以「解離」這個議題,來看上文中,解題的部分:

譬如工畫師,不能知自心。而由心故畫,諸法性如是。

 

大體可以解釋為: 人如一位工畫師,心如畫布,可以依照你的心,憑空畫出栩栩如生許多美麗的彩畫,人人都有這個能力 所以說:心中無彩畫,彩畫中無心。 然不離於心,有彩畫可得。」許多人做事時無心,所以「心中無彩畫,彩畫中無心」,雖然能畫出一幅畫,自然也是有用到心,但是卻是無心所成就之一幅畫,也就是不用心。有些人用心作畫,則心量無限無量,比你想像中要多、要好,所以說不離於心,有彩畫可得。」,心的能量如此的好與廣大,只是許多人不知如何使用,或者勿用了,還不知道,仍因此沾沾自喜自己的聰明、才智、好運,並使用因為心量中的小聰明所製造出的財富炫富、或顯擺自己的才能,示現分別心,對於不如於自己的眾生失去體己心、甚至看不起不如自己的眾生,而未能用自己所得到的財富與才能布施與可憐的眾生。殊不知,今生福報乃是前世修得,今生無修福報,福報有限,一但使用完福報,則下生將依照此生所造因,取得下世果。

 

回到虛與實 學佛與解離的議題:

心裡所想的屬虛、面對的現實生活屬實,就像是電腦程式設計的10的問題。沒有1的存在,就沒有所謂的0。兩者是對比的,就像是佛法是因為要解決眾生現實生活中的問題,所以要提出「觀無」的題目。但是許多眾生,誤將「無」誤解讀為:世間一切為無。這有點誤解了佛法。所謂的「無」不是指一切不存在

 

事實上,一切都是存在的: 世間存在、佛存在、法存在、天人存在、阿彌陀法實實在在的存在、西方極樂世界實實在在的存在、甚至地獄也實實在在的存在,所以做壞事的人,到了地獄,不是虛擬的靈魂受刑,也的確是實實在在的受刑。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善知識眾生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也如同在此世間,比此世間更美好的極樂世界的快樂的存在。這不是虛擬的,也不是虛妄的,所以這是「1」,也就是「實」的問題。什麼是「無」與「0」呢? 「無」與「0」則是指,眾生因為面對此實在的世間,問題太多,父母、夫妻、子女家庭關係;朋友關係、經濟壓力、事業與上班的問題等等造成心情不定、起伏,甚至因為心理與心力不足、心中沒有正向與正確的信念,升起了憂鬱、焦慮、恐慌的想法。

 

好一點的也就解離了。

嚴重的「解離」則容易導致輕微的「失實症」,這是因為許多人不願意面對問題,無視於問題的存在,假裝自己不存在,或在別的地方,可能曾經有機會聽說人世間之外還有其他美麗的世界,就假裝自己不在這個世間,靈魂已經飄走了到其他世間去,只有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受苦 這是不對的想法。

 

身體與心,也就是我們的靈魂是一體的。

身體是修法的法器,沒有了身體沒有實質的耳朵,則不能聽聞佛法。

心沒有了身體,又沒有修過佛法,那麼這個樣的靈魂是飄渺不定的,沒有智慧的,等到死了以後,也是飄渺無智的 智慧需要在人有身體的時候先準備好,有智慧,接觸佛法,轉換心念很重要、知道如何修佛、修智慧,人身死後、則靈識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接觸人間大智慧,佛法。

 

所以,「無」即「放下」;「放下」、「不住心」,「即無」。

 

(備註1: 許多父母與師長現在多只教孩子如何出人頭地、爭取賺錢的機會,好像錢才是人生的目標,沒有金錢都不能好好做人了)

 

(備註2:許多人因為累世或許修過佛法,或者曾為天人、或許曾至佛的世界,所以出生之後,天生帶一點神通力、但是因為沒有接觸佛法,誤將神通奉為圭臬,僅修神通、或成為靈通、將身體借給其他的靈所使用,放棄自己的身體控制權與主動權~ 各位同修想想,這是合理的嗎?我想有智慧的你,心中已經有了答案。佛法不特求神通,有了清淨心的佛子有了神通也不是稀奇事,但是釋迦摩尼佛曾嚴禁弟子不許使用神通,應該就是怕後世弟子誤用神通誤導眾生,或眾生專心於神通、不識佛法,本末倒置。 )

 

因此佛法教我們,要清淨心,懂得心靈自我調適,將問題化為無也就是不要將問題「住心」,事情過了就算了,這就是將「1」化為「0」,「有」化為「無」的簡單道理。難過有時間性,過了就算了,恨人不用一輩子、討厭一個人不要一直持續,自己做不好沒關係、不要一直檢討自己、檢討別人、回想自己的過錯、想念自己沒有賺到的錢、想念自己已經分手的前男友,忘記好好對待自己的眼前人,記得父母以前小時候如何打我們,忘記父母如何辛辛苦苦的拉拔我們長大,總想著你對我不好,等你老了以後我也要對你不好,諸此種種「-1」的想法,也就是將問題實在化,以負面的方式存在心裡,甚至將1改為100,似乎人生就只有這件事,這樣「心」就不淨了,因為心態影響態度,態度影響行為,重要的一輩子就在這一心接一心、一念接一念、都沒有正念的情況下,給浪費掉了,真的太可惜了。例如一個小偷,他可能一輩子都在想如何偷東西,鍛鍊偷東西的技術,還因為偷了許多東西,而感到沾沾自己,有了「成就感」- 這就是「心」的誤用了。

 

「無」也是說法「無常」,也就是人生「無常」,「無常」是一個成語,帶有負面的意思。但是在佛法中,「無常」並不負面。「無常」說的是沒有「常法」,人生變化太大,這一秒與下一秒都在產生變化,曾經是小偷的人,下一秒下定決心,發願要成就大事業,變成大善人,此生都以此為目標,也一定能成為大善人。

 

人身難得,因為過去世有福報,此生能做人,只有做人才有機會五識來聽聞佛法、修鍊佛法、取得心靈的平靜、甚至成佛。

 

學佛: 可以開啟智慧、教人放下心中的焦慮與不安。

但請接觸正性與正見。

學佛以念經、讀論、慈悲心、放下心中邪見為主。

若有人故意以神通、邪見加以引導,則非為佛。

 

作者: 聞聲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briyati 的頭像
    subriyati

    subriyati的部落格

    subriya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